2 英文参考
Xiáxī GB43[中国针灸学词典]
xiáxī[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.中医药学名词(2004)]
G43[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.中医药学名词(2004)]
GB43[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.中医药学名词(2004)]
3 概述
穴位 | 侠溪 | ||
---|---|---|---|
汉语拼音 | Xiaxi | ||
罗马拼音 | Hsiahsi | ||
美国英译名 | Chivalrous Brook | ||
各国代号 | 中国 | GB43 | |
日本 | 43 | ||
法国 | 莫兰特氏 | VB43 | |
富耶氏 | VB43 | ||
德国 | G43 | ||
英国 | G43 | ||
美国 | GB43 |
侠溪为经穴名(Xiáxī GB43)[1]。出《黄帝内经灵枢·本输》。属足少阳胆经[1]。侠溪是足少阳胆经的荥穴,五行属水[1][2]。侠通“夹”,溪即沟溪,此穴在第四、五趾的夹缝间,如处沟溪,故名侠溪[2]。侠溪穴主治头胸、下肢等疾患:如头痛目眩,颌痛,外眦红肿,迎风流泪,耳鸣耳聋,颊肿,腋下肿,胸胁痛,瘰疬,乳痈,气喘,咳逆,疟疾,偏风,狂疾,足背红肿,五趾拘急,趾隙湿烂,足心发热,四肢浮肿,头痛,目眩,耳鸣,耳聋,目赤肿痛,热病,胁肋疼痛,眩晕,胸胁疼痛,膝股痛,足跗肿痛,现代又用侠溪穴治疗偏头痛,高血压,咯血,肋间神经痛,乳腺炎,下肢麻痹,胁肋痛,寒热,目外眦痛,颊颔肿,足背肿痛,足趾痉挛,坐骨神经痛,脑卒中,腋淋巴结炎,咳血等。
5 穴名解
侠通“夹”,溪即沟溪,此穴在第四、五趾的夹缝间,如处沟溪,故名侠溪[2]。
侠,通挟、夹。溪,同溪,有山涧、小川之义。穴属胆经之荥穴,居足背第4、第5趾间的趾缝端之凹陷中,如谷侠两旁,形似溪涧,故名侠溪。[3]
7 所属部位
趾间[4]
8 侠溪穴的定位
标准定位:侠溪穴在足背外侧,当第4、5趾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[4]。
侠溪穴位于足背外侧,当第四、五趾骨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。伸足取穴[4]。
侠溪穴位于足背部,第四、五趾缝间,趾蹼缘上0.5寸处[5]。
侠溪穴在趾间的位置
侠溪穴在趾间的位置
9 侠溪穴的取法
正坐垂足着地,在第四、五趾缝间,当趾蹼缘的上方纹头处取穴。
侠溪穴位于足背外侧,当第四、五趾骨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。伸足取穴[5]。
10 侠溪穴穴位解剖
侠溪穴下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足背筋膜、第四骨间背侧肌。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。皮下筋肤的结构疏松。趾静脉归流于足背静脉弓,经足背静脉网,外侧则流向小隐静脉。骨间背侧肌位于跖骨间隙内,每条肌都起始于相邻两个跖骨的侧面。第四骨间背侧肌绕过足第四趾第一节趾骨的外侧,部分移行趾背腱膜。骨间肌由足底外侧神经支配。
10.1 层次解剖
皮肤→皮下组织→第四趾的趾长、短伸肌腱与第五趾的趾长伸肌腱之间→第四与第五趾的近节骨底之间[7]。
10.2 穴区神经、血管
12 侠溪穴主治病证
侠溪穴主治头胸、下肢等疾患:如头痛目眩,颌痛,外眦红肿,迎风流泪,耳鸣耳聋,颊肿,腋下肿,胸胁痛,瘰疬,乳痈,气喘,咳逆,疟疾,偏风,狂疾,足背红肿,五趾拘急,趾隙湿烂,足心发热,四肢浮肿,头痛,目眩,耳鸣,耳聋,目赤肿痛,热病,胁肋疼痛,眩晕,胸胁疼痛,膝股痛,足跗肿痛,现代又用侠溪穴治疗偏头痛,高血压,咯血,肋间神经痛,乳腺炎,下肢麻痹,胁肋痛,寒热,目外眦痛,颊颔肿,足背肿痛,足趾痉挛,坐骨神经痛,脑卒中,腋淋巴结炎,咳血等。
侠溪穴主治头胸、下肢等疾患:如头痛目眩、颌痛、外眦红肿、迎风流泪、耳鸣耳聋、颊肿、腋下肿、胸胁痛、瘰疬、乳痈、气喘、咳逆、疟疾、偏风、狂疾、足背红肿、五趾拘急、趾隙湿烂、足心发热、四肢浮肿等[9]。
侠溪穴主治头痛、目眩、耳鸣、耳聋、目赤肿痛、热病、胁肋疼痛、乳痈[9]。
侠溪穴主治头痛,眩晕,目赤肿痛,耳鸣,耳聋,颊肿;胸胁疼痛,膝股痛,足跗肿痛;热病,乳痈[9]。
现代又多用侠溪穴治疗偏头痛、高血压、咯血、肋间神经痛、乳腺炎、下肢麻痹等[9]。
侠溪穴主治胁肋痛,寒热,头痛,目眩,耳鸣,耳聋,目外眦痛,颊颔肿,足背肿痛,足趾痉挛;以及高血压,乳腺炎等[9]。
16 文献摘要
《针灸甲乙经》:膝外廉痛,热病汗不出,目外眦赤痛,头眩,两颔痛,寒逆泣出,耳鸣聋,多汗,目痒,胸中痛,不可反侧,痛无常处,侠溪主之。胸胁支满,寒如风吹状,侠溪主之。狂疾,侠溪主之。
18 参考资料
- ^ [1] 高忻洙,胡玲主编.中国针灸学词典[M].南京: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0:437.
- ^ [2]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.中医药学名词(2004)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05.
- ^ [3] 柴铁劬.针灸穴名解[M].北京: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2009.
- ^ [4] 孙国杰主编.针灸学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7:118.
- ^ [5] 李经纬等主编.中医大词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4:1055.
- ^ [6] 王民集,朱江,杨永清主编.中国针灸全书[M].郑州: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2:334.
- ^ [7] 查炜.经络穴位按摩大全[M].南京: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4.
- ^ [8] 孙国杰主编.针灸学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7:116.
- ^ [9] 王民集,朱江,杨永清主编.中国针灸全书[M].郑州: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2:33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