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细胞性颞动脉炎

神经内科 疾病

心气虚,则脉细;肺气虚,则皮寒;肝气虚,则气少;肾气虚,则泄利前后;脾气虚,则饮食不入。
医学百科APP(安卓 | iOS | Windows版)

您的医学知识库 + 健康测试工具

https://www.wiki8.cn/app/

1 拼音

jù xì bāo xìng niè dòng mài yán

2 英文参考

temporal giant cell arteritis

3 注解

4 疾病别名

颅外肉芽肿性动脉炎

5 疾病分类

神经内科

6 疾病概述

巨细胞动脉炎(GCA)又称为巨细胞性颞动脉炎、颅动脉炎肉芽肿性动脉炎,是一类病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。病理改变为节段性大血管内层弹性蛋白为中心的坏死性全层动脉炎,主要侵犯从主动脉弓发出的大中动脉,引起以受累血管炎症、狭窄,相应器官供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疾病。其中颞动脉受累最为常见,表现为额部头痛、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失明。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,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,早期诊治者预后较好。

细胞动脉炎中医古籍中并无此病名,但可属于“头痛”、“脉痹”、“偏头痛”等范畴,《素问·风论篇》有“脑风”、“首风”之名,在病因上归属为外感内伤两大类。外感责之为风热阻滞脉络或风寒外束,上扰清窍,头颈受损,伤及血脉内伤责之肝失条达,肝肾阴虚肝阳偏亢,循经上扰清窍,消烁津血,血行障碍,气滞血瘀,滞涩不通。治疗上多以疏风温经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法。

7 疾病描述

巨细胞性颞动脉炎又称颅外肉芽肿性动脉炎(EGR),主要侵犯颞浅动脉和眼动脉。年发病率5.7-16.5/10万,白人发病率是黑人的4倍。

8 症状体征

1、本病多发于50-75岁,女性患病女约为男性的3倍。常有发热、无力、厌食体重下降等前驱症状。58%的患者合并风湿性肌痛,约25%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。常见一侧或双侧颞部剧烈头痛,早期或晚期出现,呈烧灼或锤击样,向头顶或枕部放散,夜间、咀嚼可加。并侧颞浅动脉变粗、迂曲、波动减弱或消失,沿动脉有触痛性小硬结合约12%的患者出现动眼、外展神经麻痹复视,可突发一侧或双侧视力障碍,逐渐加重或两眼反复交替发生,每次发作持续数分至数小时,反复发作后视力丧失,为眼动脉的后睫动脉分支受损导致缺血性视神经病。眼底可见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动脉变细、视网膜絮状梗死灶、静脉怒张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

2、颈动脉、颈内动脉近端分支、椎-基底动脉和颅外动脉受累,4%-20%的患者出现一侧或双侧颈部血管杂音,患侧上臂血压低,面痛眩晕、TIA或脑卒中、舌雷诺现象等;累及周围神经字样血管出现单神经病和多发性神经病

9 疾病病因

病因部分不明,可能与遗传(HLA-DR4、-B8者患病率高)或免疫异常(颞动脉免疫球蛋白沉积)有关。

10 病理生理

病理可见动脉各层均可受累,中层肌纤维变性坏死纤维增生,内弹力膜断裂坏死,内膜增生变厚,官腔狭窄和血栓形成;个层常见淋巴细胞、巨噬细胞或嗜酸细胞侵润,病变呈节段性分布,病变程度不等。

11 诊断检查

诊断:根据中老年患者发热持续2周以上,出现一侧或双侧颞部疼痛、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、沿颞动脉触痛和视力障碍,两壁血压不对称,DSA显示颞动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,血沉增快(>30mm/h),C反应蛋白(>6 g/ml)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,可临床确诊。如颞浅动脉活检发现巨细胞可支持确诊,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本病。

鉴别诊断: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(IGA)病变累及颅内100-500μm直径小动脉,如软脑膜动脉,偶累及颈内动脉椎动脉分支。小脑半球、额叶和脑膜易受累。IGA急性起病,呈隐袭或波动病程,常见头痛呕吐、颈强、局限性或弥漫性脑损害,以及脑神经麻痹小脑功能障碍和脊髓损害等。血沉可增,CSF淋巴细胞或中粒细胞轻度增高,蛋白增高;CT可见多发性脑梗死,DSA和脑膜活检有重要诊断价值。

12 治疗方案

本病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,可预防视力丧失,早期疗效尤佳。泼尼松40-60mg/d口服,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,通常需治疗数年。病情进展时宜用甲基泼尼松龙1g/d静脉滴注,连用3-5日。如泼尼松减量时病情复发,可增加剂量或加用环磷酰胺1-2mg/kg为口服,6-12个月。治疗期间检测血陈对评价病情和疗效有帮助。

编辑:banlang 审核:sun
特别提示: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,难免存在疏漏、错误等情况,请您核实后再引用。对于用药、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,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,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,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、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