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BDV

病毒 生物学

心气虚,则脉细;肺气虚,则皮寒;肝气虚,则气少;肾气虚,则泄利前后;脾气虚,则饮食不入。
医学百科APP(安卓 | iOS | Windows版)

您的医学知识库 + 健康测试工具

https://www.wiki8.cn/app/

2 英文名称

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;IBDV

3 分类类型

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本特性

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颗粒无囊膜、直径60nm,有一层外壳,20面体对称。基因组含A、B两个线状双股RNA分子。大小60kbp,有两个开放阅读框,较大的一个编码一个聚合蛋白及VP4,前者加工后形成VP2、VP3两个结构中的表位。

病毒对热(60℃30min)稳定,在pH3~9、经乙醚氯仿处理均不丧失其传染性。

病毒复制细胞的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无明显影响。病毒胞浆组装并蓄积。约有半数的成熟病毒颗粒为细胞结合状态

传染性囊病病毒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。全世界均有发现,很少鸡群能保持病毒状态。

6 传染性法氏囊病致病机

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后在肠道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复制,进入部分循环系统,导致初次病毒血症。在感染后llh,在腔上囊(简称囊)淋巴细胞检测病毒抗原。此时大量的病毒从囊释放,导致二次病毒血症,并在其他组织中定位。

由于病毒在囊内的前淋巴细胞选择性地复制,从而造成免疫抑制。3~6同龄鸡的囊发育最完全,因此最易感。感染囊增大到正常大小的5倍,水肿充血,带有条纹。

病毒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或经口感染,可经鸡粪排出,在外环境中极稳定,在鸡圈内可存活4个月以上,在饲料中可存活7周左右。带毒鸡胚可垂直传播

7 传染性法氏囊病临床特征

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幼龄鸡的一种急性、高度接触性传染病。除可引起易感鸡死亡外,早期感染还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,其危害非常严重,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。本病的突出表现是鸡群突然发病,采食量锐减,死亡率增高。鸡群的饲养管理条件越差,发病年龄越小,或伴发有其他疾病,如新城疫等,死亡率就越高。

鸡精神沉郁,羽毛松乱;拉白色黏液样粪便,肛周羽毛被污染脱水严重时,走路不稳,并见全身震颤,最后衰竭死亡。发病后3--4天达到死亡高峰,病程7天左右。病鸡脱水,爪干燥无光,皮下组织干燥胸肌色泽发暗;腿肌和胸肌出血,呈块状或条状。法氏囊普遍水肿浆膜面呈胶冻样,或法氏囊出血呈紫葡萄样;法氏囊黏膜充血出血坏死,呈紫红色,病程较长者,可见法氏囊萎缩干酪坏死肾脏肿胀,有尿酸盐沉积,急性死亡者两胃交界处可见带状出血肝脏肿胀、出血、黄染。

8 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特点

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发生于 2~11周龄鸡,3~6周龄最易感。感染率可达100%,死亡率常因发病年龄、有无继发感染而有较大变化,多在5 ~40%,因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对一般消毒药和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大,污染鸡场难以净化,有时同一鸡群可反复多次感染

9 诊断

可取囊组织的触片用免疫荧光抗体检测,或用囊组织的悬液作琼脂扩散试验,检出病毒抗原。用鸡胚分离病毒较为敏感,可取9~11日龄鸡胚,接种绒尿膜,通常在3~5d内死亡,胚体皮下及肾出血,肝微绿并有坏死灶。有些毒株也能在鸡胚源的细胞生长,产生CPE,易产生缺陷型病毒颗粒。检测抗体可用中和试验或ELISA。

10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与控制

疫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。种鸡可用弱毒苗饮水免疫,在18同龄产蛋前接种灭活的油乳剂苗,一年后重复一次,在整个产蛋期,可维持高水平的中和抗体。母源抗体孵化后4~7周的雏鸡可提供有效的保护。母源抗体水平低下的雏鸡可在1~2同龄时用弱毒苗免疫病毒VP2基因在酵母或杆状病毒表达的基因工程疫苗已有报道,可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,但尚未能替代传统疫苗

编辑:banlang 审核:sun
特别提示: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,难免存在疏漏、错误等情况,请您核实后再引用。对于用药、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,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,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,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、指导。